產業熱點·
中國家電出口呈明顯復蘇態勢
據海關數據統計,2024年1-5月,中國家電(白色家電)出口金額為531.7億美元,同比增長11.9%。今年前5個月,中國機電商會監測的六大家電品類及零件出口呈量額齊升的良好態勢,比去年同期有明顯改善。其中,大家電、廚衛家電、生活家電、環境家電和個人護理類產品出口量增速均超20%,其余品類出口量增速也在15%以上;從出口額來看,生活家電出口增速最高。
多路資金加快下達 三季度基建投資有支撐
多地近日公布三季度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計劃。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特別是新增專項債完成限額進度明顯延后。據相關統計,1-6月累計新增地方債發行18259億元,僅完成新增額度的39.5%。專家表示,鑒于上半年地方債發行進度偏慢,且地方債在四季度發行可能會影響資金在年內的使用進度,三季度地方債發行將明顯提速。
6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49.5%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5%,與上月持平。從重點行業看,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2.3%,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連續8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裝備制造業PMI為51.0%,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保持擴張,制造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質生產力繼續發展壯大。高耗能行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47.4%和49.5%。
銀行支持以舊換新:利率低至3%
今年以來,在“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動下,金融機構正積極推出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其中,創新消費貸產品、信用卡分期優惠成為了多家銀行發力的重點。據了解,部分銀行推出的“以舊換新”消費貸利率低至3%左右,有產品貸款額度最高可達百萬元。
北京清潔取暖熱泵改造有望獲政府補助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貸款貼息的實施方案》明確,2024年度支持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等9大領域42個細分領域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其中,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被納入其中。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2.5個百分點的貼息,期限2年。
企業動態·
格力電器申請三枚“格力光能”商標
天眼查知識產權信息顯示,近日,格力電器申請3枚“格力光能”商標,國際分類為燈具空調、科學儀器、機械設備,當前商標狀態均為“等待實質審查”。
據悉,格力光能空調是集光伏發電、儲能調電、空調節電、智慧管電等多位于一體的生態系統。
總投資60億,海爾開建首家新能源工廠
青島藍谷·納暉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7月2日舉行奠基儀式。這是海爾納暉首家開工建設的新能源工廠。據介紹,藍谷·納暉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是由海爾集團旗下的納暉新能源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共同打造,總投資約60億元,旨在構建一個集研發、生產、供應、銷售、展示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園區。
美的樓宇科技與李寧合作多項目已交付
美的集團7月1日發布,與李寧合作的多個項目已順利完成交付。據悉,美的樓宇科技在與李寧的合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在綠色建筑領域的產品及技術優勢,為李寧零售門店及辦公大樓提供了軟硬一體的零碳商業解決方案。此外,美的樓宇科技還計劃將虛擬電廠技術引入李寧門店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海信家電上半年斥資3.35億回購股權
海信家電公告透露,截至6月30日,已回購公司股份約1361.55萬股,占海信家電總股本0.98%,最高成交價為25.83元/股,最低成交價為23.33元/股,成交總金額3.35億元。今年1月8日,海信家電董事會同意使用自有資金回購公司部分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本次回購資金不超過3.76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27元/股。
雙良儲能集中式均衡智冷系統正式亮相
雙良針對較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熱管理提供了集中式均衡智冷液冷系統,并于近期上海SNEC光伏展首次公開亮相,正式向全球伙伴展示其集中式液冷系統解決方案。該系統由集中布置的液冷站、布置于電池艙內的配水動力站(CDU) 、電池艙內外液冷管路,以及TMS智控系統組成,其具有空冷冷水一體式液冷機組和均衡智控 TMS 兩項節能關鍵技術。
三花智控上半年凈利潤同比預增5-15%
三花智控7月1日發布半年度業績預告,2024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14.64億元—16.04億元,同比預增5%—15%。公司報告期內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是全球新能源車熱管理的領先企業,運用標桿客戶示范效應,持續獲得訂單,實現了業績的增長。
賽力斯與華為深化合作 擬25億收購問界
賽力斯7月2日公告,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擬收購華為及其關聯方持有的已注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收購價款合計25億元。賽力斯7月1日發布產銷快報顯示,賽力斯新能源汽車6月銷量達44,126輛,同比增長372.04%;今年1-6月同比增長348.55%。
國際簡訊·
美歐制造業持續萎縮
由于需求疲軟,美歐6月制造業活動繼續萎縮。美國供應管理學會數據顯示,6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下滑至48.5,連續三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分行業來看,包括初級金屬和化工產品在內的8個制造業行業出現增長;機械、電器和零部件以及計算機等9個行業出現收縮。另據標普全球發布,歐元區制造業6月PMI終值降至45.8,除意大利外,所有歐元區國家均出現下滑。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征臨時反補貼稅
歐盟委員會7月4日公告,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征臨時反補貼稅。臨時關稅適用于部分中國生產商,分別為:比亞迪17.4%,吉利19.9%,上汽37.6%。其他合作但未被抽樣的中國生產商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未合作的公司稅率為37.6%。這一臨時關稅將于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長持續四個月,期間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將其轉為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美國發布各類制冷產品的能源保護標準
近期,美國能源部通過WTO對外發布各類制冷產品的能源保護標準。此次通報中涉及的制冷產品包括:冰箱、冷凍機及其他制冷或凍結設備(電動或其他類型)、熱泵;其部件(不包括8415項下的空調機)(HS編碼:8418);環境保護(ICS編碼:13.020);一般節能(ICS編碼:27.015);家用制冷器具(ICS編碼:97.040.30);商用制冷器具(ICS編碼:97.130.20)。
巴黎奧組委將使用地溫冷卻和風扇降溫
2024年巴黎奧運會將于當地時間7月26日開幕。據介紹,巴黎奧運村主打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的理念,減少50%的碳排放量是巴黎奧組委對世界的承諾。除了充分利用當地已有建筑設施,大量使用可回收建材外,奧運村還宣布“放棄空調”以節能減排,引起爭議。就此,巴黎奧組委稱將利用地溫冷卻系統將冷水泵入公寓,讓室內外實現“6至10攝氏度”的溫差。
澳大利亞將限制部分空調設備進口和制造
澳大利亞政府修訂了《臭氧保護和合成溫室氣體管理條例》,禁止進口和制造使用高全球升溫潛能值制冷劑的小型空調系統。此外,還對違反法規的行為規定了新的處罰措施。自2024年7月1日起,以下設備的進口和制造將受到限制:單頭分體式空調系統的室外機;便攜式空調;窗式/壁式空調(設計安裝在窗戶或墻壁上的單個裝置);從2025年7月1日起,多頭分體式空調系統的室外機也將被納入限制范圍。
日本一季度經濟增速下修至-2.9%
日本內閣府7月1日公布,一季度經濟年化增長率從此前的下跌1.8%被修正至下跌2.9%。經通脹調整后的日本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一季度下降0.7%,幅度大于上個月公布的下降0.5%。這意味著近三個季度以來,日本經濟在經歷短暫回暖后再次出現收縮。據外媒報道,這是日本政府對經濟數據罕見的“計劃外修訂”。
韓國6月出口連續九個月增長
韓國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半導體出口創紀錄表現的推動,韓國6月份出口同比增長5.1%,達到570億美元,連續第九個月實現增長。上個月進口同比下降7.5%,至490億美元,導致8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韓國已經連續13個月保持貿易順差。從行業來看,作為韓國經濟支柱的半導體出口在此期間猛增50.9%,達到創紀錄的134億美元,連續八個月同比增長。
獨家數據·
2024年5月全產業鏈數據發布
據產業在線最新發布的全產業鏈數據顯示,2024年5月的產業鏈市場普遍延續增長態勢,但與上月相比,許多行業增幅回落。分內外銷來看,除個別行業外,大多是內銷市場明顯承壓,外銷保持較好增長勢頭,空調和廚電本月出口數據亮眼。
家用空調5月出口量飆升,單價持續下降
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4年5月,中國家用空調出口量達到968.4萬臺,同比激增37.1%。至此,家用空調出口已連續10個月保持增長態勢,并持續突破歷史高點,創下新紀錄。5月銷售額18.6億美元,同比上漲23.9%。單價191.7美元,同比下滑9.6%,與飆升的出口量形成鮮明對比,全球空調市場競爭激烈。
家用除濕機產銷5月增長近兩成
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4年5月家用除濕機再次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生產量為112.1萬臺,同比增長18.7%;銷售量111.9萬臺,同比增長18.5%。內銷方面:南方地區長時間的降雨促使消費者對除濕機的需求激增。出口方面:今年外銷市場強勢回暖,運費上漲和匯率低位維持等有利因素也為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電機裝機量大幅增長
在新能源汽車如火如荼發展的當下,加之新能源汽車雙電機驅動搭載率的不斷提升,驅動電機裝機量正在迎來大幅增長。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生產市場滲透率已逼近32.0%。隨著下游需求的增長,據產業在線統計,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裝機量達到252.5萬臺,同比增長36.1%。
新能源汽車用電動壓縮機快速增長
產業在線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電動壓縮機銷售的快速增長。2024年一季度銷量超過270萬臺,同比增長28.5%,預計2024年上半年銷量有望接近600萬臺,實現23.7%增長,較去年同期增速放緩。分應用領域來看,乘用車的新能源轉型更快,加上本身體量很大電動壓縮機在乘用車領域增長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