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美國商務部應本土企業伊萊克斯(Electrolux Consumer Products, Inc.)申請,正式對泰國輸美的大型頂部安裝冷藏-冷凍組合機(對應美國海關編碼8418.10.0075)啟動反傾銷調查。據美方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自泰國進口該類產品金額達7656萬美元,在同類進口市場中占據重要份額。按照美國貿易調查程序,若國際貿易委員會最終認定“產業損害”成立,泰國相關企業可能面臨最高57%的反傾銷稅,對其出口構成直接威脅。
反傾銷調查戲劇性轉折:伊萊克斯撤訴
事件在2025年5月迎來戲劇性轉折:起訴方伊萊克斯突然提交撤訴申請,美國商務部隨即中止調查。這一變動暫時緩解了泰國企業的壓力,但背后隱情值得關注——有分析指出,伊萊克斯在泰國設有生產基地,若反傾銷稅落地,其自身供應鏈成本將顯著上升,這可能是促使其撤訴的關鍵因素。
特朗普政府突襲:泰國面臨36%高額關稅
然而,短暫的喘息并未持續太久。當地時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平臺突然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對泰國輸美產品加征36%關稅,理由是“貿易失衡與市場威脅”。更值得警惕的是區域稅率差異:東南亞鄰國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分別適用20%、25%、19%的關稅,泰國成為該地區唯一面臨高額關稅的國家,其商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將直接受損。
泰國對美冰箱冷柜出口現狀:增長受限
泰國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泰國對美出口的冰箱冷柜規模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從分月度數據來看,受關稅因素影響,4月、5月有少量原本流向中國的訂單轉移至泰國,但這一轉移規模相對有限。產業在線測算認為,由于泰國在供應鏈及產能彈性方面存在局限,短期內其對美冰箱冷柜出口的增長幅度大致在10%以內。
若8月1日前雙方未能達成協議,36%的關稅不僅會沖擊泰國冰箱等優勢產業,還可能導致下半年相關出口大幅萎縮。目前,泰國正積極與美國展開談判,計劃效仿越南的讓步模式,同時爭取比越美協議更優惠的關稅條件。但談判結果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一方面,轉港貿易的流向可能因此調整;另一方面,依賴泰國原產地認證的組裝工廠或將面臨產業鏈布局的重新考量。
貿易爭端背后的深層邏輯與影響
伊萊克斯的撤訴與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突襲,恰似兩面鏡子——前者反映了跨國企業在貿易博弈中的利益權衡,后者則凸顯了政治力量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影響。在這場由冰箱貿易引發的爭端背后,折射出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小國在大國博弈夾縫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復雜困境,其韌性與應對策略將成為影響區域貿易格局的關鍵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