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人居環境發展,賦能綠色零碳未來。近日,第十九屆全國人工環境相關學科博士生導師研討會(以下簡稱“博導會”)在內蒙古工業大學新城校區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內蒙古工業大學承辦,國內外100余名博士生導師和領域專家參會,聚焦人工環境學科前沿進行探討,為博士生培養模式創新提供指導,助力實現國家“碳中和”愿景。
江億院士分享主題報告
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危機、踐行"雙碳"目標,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核心議題。在此背景下,人才是實現綠色轉型的第一動力。深入探討人工環境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對構建面向碳中和的技術體系與人才梯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會議期間,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江億院士圍繞這一方向,作了題為“碳中和背景下人工環境學科發展及學科交叉融合”的主旨報告。報告引發了與會嘉賓對打破學科壁壘、重塑創新范式、培育復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深度思考與廣泛共鳴。
海信日立作為獨家支持單位參會
系統分享綠色科技與前沿碩果
建筑領域的節能降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海信日立積極踐行使命,以前沿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為驅動,不僅致力于推動新建建筑的綠色低碳發展,更為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提供領先的系統解決方案,全力助推建筑節能降碳目標的落地。
與此同時,公司著眼于長遠發展,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影響力,積極構建產學研融合的橋梁,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人工環境等相關學科的進步與人才培養,持續為行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賦能。
此次,海信日立作為獨家支持單位參會。海信日立高級制冷技術開發工程師車閆瑾博士以《高自由度換熱器性能仿真技術開發與應用實踐》為主題報告,系統闡述了海信日立換熱器性能仿真核心技術發展路徑與應用實踐情況,為行業技術發展帶來有價值的思考與借鑒。
在暖通空調系統中,換熱器如同空調系統的“能量交換心臟”,影響空調系統熱量的高效傳遞與制冷制熱效果。圍繞行業在此方面的痛點與關注的焦點,海信日立實現了從核心技術方法到場景落地應用的全面突破。
其中,針對管翅式換熱器,海信日立首創毛細管自動尋優算法,并開發多參數耦合傳遞模型攻克異形結構風場-流路協同仿真瓶頸;針對微通道換熱器建立多級集流管分流動態模型實現復雜流路壓力-流量耦合解析;針對全熱交換芯體構建高分子膜傳熱傳質耦合方程,并基于有限元網格推進技術實現叉流/逆流瞬態模擬。
目前,海信日立在此方面的技術體系已全面涵蓋顛覆性算法架構、多物理場實時交互及跨尺度仿真平臺構建。領先技術也逐步應用于產品開發中,應用實踐更為換熱器正向設計提供全新方法論支撐,為國家人工環境領域博士、博士后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提供寶貴經驗。
此次參會,海信日立不僅展現了在暖通空調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實力,更體現了領軍企業助力產學研生態共建的堅定承諾。“踐行”雙碳,久久為功。未來,海信日立將持續以科技賦能綠色建筑,以協同激發人才活力,持續推動校企合作、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攜手各界共同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